高血脂基本認知
●高血脂基本介紹
依據國民健康署2017-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,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、高血糖及高血脂等「三高」盛行率分別為27%、11%及26%。「三高」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極大的關係。「高血脂」的初期症狀不明顯,且民眾無法自行測量,較難自我覺察與控制,國民健康署呼籲,國人一定要定期健康檢查,並重視健檢的結果,不要輕忽任何的紅字或身體異狀,尤其要積極掌握自身的三高狀況,採取預防措施或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,遠離三高的危害。
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,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,三酸甘油酯(Triglycerides,簡稱TG)由腸道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及由肝臟合成而來;血液中的膽固醇是合成荷爾蒙的重要成分,主要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),作用是運送膽固醇至各組織或器官,以及將組織器官的膽固醇運回肝臟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,可能造成血管阻塞,俗稱「壞」膽固醇,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,更能幫助清理血管壁多餘的膽固醇,送回肝臟分解或利用,俗稱「好」膽固醇。
●高血脂的標準值
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40-64歲民眾每3年1次、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整合性篩檢服務,定期透過「抽血」檢查,幫助民眾儘早掌握自身血脂數據(血脂正常值:總膽固醇<200 mg/dl、三酸甘油脂<150 mg/dl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<130 mg/dl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:男性>40 mg/dl 、女性>50 mg/dl)。
血脂治療目標值 |
||
|
無心血管疾病患者 |
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友 |
總膽固醇(T-CHOL) |
<200 |
<160 |
三酸甘油脂(TG) |
<200 |
<150 |
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 |
<130 |
<100 |
高密度脂蛋白(HDL-C) |
>40 |
>40 |
●常見症狀
高血脂可以分為高膽固醇和高甘油三酯兩種類型。以下是高血脂的常見症狀:
1.無症狀: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,因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脂,直到進行血液檢查才發現。
2.胸動和心絞痛:導致動脈硬化,從而限制心臟供血,引發胸痛或心絞痛。這是一種心臟疾病的症狀,可能會加重成為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。
3.胸悶和呼吸急促:高血脂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疾病,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,使人感到胸悶和呼吸急促。
4.腹痛和胰臟炎:高三酸甘油酯升高可能導致胰臟炎,症狀包括腹痛、噁心、嘔吐和腹瀉。
5.黃色斑塊和肌肉痠痛:某些患者可能會在皮膚上出現黃色斑塊,或是有肌肉疼痛、肌無力和炎症這是屬於膽固醇沉積的跡象。
6.視力問題:高膽固醇也可能影響眼睛,導致視網膜黃色斑塊,進而損害視力。
7.膽石症:高膽固醇也可增加患膽石症(膽結石)的風險,這可能引發上腹部劇烈疼痛。
*高血脂的症狀在早期可能不太明顯,因此定期檢查血脂水平尤其是對於有家族高血脂病史的人非常重要。
如果您懷疑自己可能患有高血脂,請諮詢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,以減少潛在的心血管和其他健康風險。
●預防建議
1. 攝取均衡健康飲食: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(例如紅肉和奶油)會增加壞膽固醇,建議使用豆類和魚類的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;食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,例如全麥製品、豆類、豌豆、水果和蔬菜;避免高糖、高油的食物或飲料。
2. 提高身體活動量:成人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之身體活動,加速代謝脂肪,減少壞膽固醇並增加好膽固醇,可預防肥胖及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、改善高血壓的現象,並能釋放壓力,常保好心情。
3. 戒菸與少酒:長期吸菸易導致心肌梗塞,完全戒菸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(HDL-C),降低對心血管的傷害,還能讓嗅覺變得更靈敏;另外,酒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機率,建議儘量避免飲酒,如有需要,以茶(水)代酒,使身體負擔降至最低。
4.多吃降低膽固醇脂食物:
鮭魚、沙丁魚、湖鱒、碗豆、花豆、薏仁、核桃、杏仁、榛果、花生、開心果、夏威夷豆、鯡魚、燕麥、皇帝豆、鯖魚、長鰭鮪魚、蘋果、莓果等柑橘類水果。
5.少吃高膽固醇食物(每100g):
鰻魚、魩仔魚、蛤蜊、小魚乾、蝦米、鮭魚卵、花枝、蝦子
●調查報告圖